近年来,中国生物制药行业成功实现了从仿制药驱动向创新导向的战略转型,逐步成长为全球医药版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。然而,在创新能力迅速提升的同时,行业也正承受来自资本寒冬、同质化竞争与国际化进程受阻等多重压力。
近期,从美国推动“对等关税”政策开始,到中国及各国的应对反制,再到美国持续对中国发出关税威胁等等,使得双边贸易环境动荡不断升级。4月9日凌晨,白宫新闻发言人公开表示:“由于中国未取消报复性关税,美国将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104%的关税,并自4月9日起正式执行。”这一举措无疑将这场新一轮的关税战推至风口浪尖,也让中国创新药的未来再次成为焦点。< br />< br />
◆ 创新成果显著,国际化步伐提速
根据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(CDE)2025年3月发布的数据,2024年中国批准了48个同类首创药,覆盖肿瘤、神经系统疾病、内分泌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。其中,17种药物通过优先审评获批,11种获附条件批准,显示出中国创新药研发的高效与潜力。
在国际舞台上,中国创新药的表现同样亮眼。2024年,中国生物制药许可协议的总交易价值达到415亿美元,同比增长66%,创下五年新高。头对头试验的增多进一步印证了中国药企的实力,例如泽布替尼在对比伊布替尼的试验中展现出显著优势,依沃西单抗的头对头数据也令人瞩目。
◆ ADC:外卷与出海“双驱动”
抗体偶联药物(ADC)成为中国创新药“卷”向全球的核心领域。2025年第一季度,已有6款国产ADC成功出海,包括信达生物与罗氏达成高达10.8亿美元的授权协议、映恩生物将EGFR/HER3双抗ADC出让给Avenzo Therapeutics等。而更能体现创新“密度”的,则是即将召开的第116届AACR年会。据药时代不完全统计,本届大会将有86款中国ADC产品亮相,占所有ADC摘要的35%份额,涵盖CDH17、CLDN18.2、EGFR/HER3等热门与小众靶点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,双抗ADC与双payload ADC正成为中国药企的新发力点,信达生物、恒瑞、百奥塞图等头部企业纷纷布局,期待通过靶点协同与精准递送进一步突破疗效瓶颈。
◆ “头对头”战术:对内内卷,对外突围
随着本土市场竞争加剧,“头对头”已成为国产创新药走向国际的重要策略。从泽布替尼对标伊布替尼,到依沃西单抗正面硬刚K药,再到同源康挑战奥希替尼,中国药企通过临床数据正面较量海外重磅药,逐步建立起国际市场的信任感。这些现象级外卷背后,是愈发积极的全球化战略。在2025年初的JPM大会上,已有近30家中国药企登台亮相,而即将召开的AACR大会上,中国企业参展数量超过100家,涉及246款创新产品。不久的将来,我们或许将在ASCO、ESMO等顶级舞台上看到更多中国药的身影。
◆ 未来: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
面对关税和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,中国创新药企需在加速研发的同时,深化国际合作,规避政策风险。行业共识是:只有通过真正的差异化创新和全球化布局,才能在这场“幸存者的游戏”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正如外媒所言:“中国将在十年内成为新药研发数量的领先者。”这一趋势已不可逆转,但如何将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,将是决定中国创新药能否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。< br />< br />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
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链接: https://www.instrument.com.cn/news/20250409/776968.shtml
来源:仪器信息网